作为中国高端制造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在海外市场上演突围战。不少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其差异化的产品优势或规模化的成本优势等,加速国际化进程,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这些企业在高端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图源:网络
本文将探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情况、国产医疗器械出海表现,以及成功出海的关键因素和相关建议等,更好地理解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和发展潜力,为相关投资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市场需求助推出海进程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海外医疗器械市场的需求量大,市场规模巨大,其涵盖的医疗器械的种类繁多,包括诊断和监测设备、手术器械和耗材、临床实验室设备、医用材料、康复和护理设备等,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也需要医疗器械厂家进行不断地技术创新以适应不同的医疗需求。
图源:网络
国际化是海外巨头普遍的成长路径,当前海外医疗器械龙头国际化水平较高,国内提升空间巨大,从90年代以来,海外医疗器械龙头国际化水平逐渐提升,以2021年为例,美敦力、强生、丹纳赫等巨头国际化水平平均为54%,相比之下,国内龙头器械公司海外收入平均占比为28%,提升空间巨大。
一方面,当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面临诸多控费政策,海外市场价格体系较为稳定,部分创新产品随着更新迭代单价甚至略有提升,高值耗材领域,以TAVR为例,爱德华的Sapien系列单价在美国市场较为稳定,从2011年上市以来,基本维持3.25万美元的单价,考虑到非美国市场出厂(欧洲市场)定价较低一些,全球均价总体上处于2.5-3万美元之间,设备领域,参考直觉外科,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初期均价80万美元左右,后续随着产品更迭均价有所提升,2015年以来,基本趋于稳定,在150万美元左右。总体而言,海外市场购买方以商业保险为主,不存在国内单一支付方模式,价格体系也较为稳定。
另一方面,全球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43.5%)、欧洲(27.3%)贡献,而两地总人口不到10亿,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以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发展国家市场,整体占比约30%,但人口超过70亿,预计后续发展中国家增速快于发达市场,国内器械出海进可攻发达市场,退可守发展中国家市场。国内企业如果能够出海面向全球市场,可及空间将扩容3-9倍,国内器械国际化浪潮将持续推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是蓝海选项也是必选项。
二、高性价比加速出海扩张
国内器械企业凭借对海外法规和销售模式的理解,叠加产品技术水平提升和性价比突出,国内企业出海水到渠成。从目前看,国内器械出海已经初见成果,出海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低值耗材>设备>IVD>高值耗材。
图源:网络
其中疫情三年,国产器械的性价比得到全球认可,加速出海渠道扩张,未来高端产品有望实现出海。近年来国产器械龙头不断推行国际化战略,目前国际化率普遍在30%-40%,从增速看,近三年复合增速平均在50%左右(部分公司有疫情增量)。相关个股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新产业、普门科技、南微医学、惠泰医疗、澳华内镜、开立医疗、海泰新光、振德医疗、理邦仪器、祥生医疗、福瑞股份、怡和嘉业、美好医疗、微创医疗、微创机器人、启明医疗、先瑞达医疗等。
图源:网络
具体来看:
1.依靠OEM模式,低值耗材已成世界工厂
低值耗材板块是出海最为成熟的领域,主要因为技术达标,国内低值耗材技术标准能够满足发达国家标准,成本优势、人力、供应链优势导致国内出海价格便宜,但由于海外低值耗材渠道基本被Medline等龙头垄断,国内以贴牌为主,该模式具备较强的持续性,因为大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
低值耗材出海比例普遍较高,后续催化剂主要关注大客户订单增量、成本控制、基数因素、供求导致价格变化、汇率变动等因素。
图源:网络
2.设备出海有迹可循,核心在零部件自主化
医疗设备板块是出海较为成熟的领域,主要因为:1)部分设备技术达到高端水平,如超声、监护、家用设 备等;2)制造优势,人力、供应链优势导致设备股性价比突出,一般国内企业通过经销模式+直销模式在 海外以自有品牌销售。3)2020年疫情期间海外采购抗疫产品(监护、呼吸、DR等)导致国内企业渠道增 加,渠道红利存在。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尤为关键:在部分高端设备领域(如影像、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内镜等)出海比例 较低,主要因为核心零部件未能自主化,无法体现出供应链优势。如超声设备领域,由于产业链完全自主 可控,出海水到渠成。
3.借疫情契机,IVD国际化水到渠成;
目前IVD出海难度较大,不同层级市场表现不一。在发达市场,国产在POCT、新冠检测等领域能够进入部分国家,而在实验室检测领域比较难进入,主要在于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TLA流水线产品............. 原文转载:https://fashion.shaoqun.com/a/1705251.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