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4日星期三

年营收为Twitter、Snapchat之和,但领英为什么这么“尬”?

作为头部职场社交平台,不论对投资人、公司高管还是普通职员,领英(LinkedIn)都是用来维系工作人脉、寻找潜在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可是相比起人人几乎畅所欲言的 Facebook 和 Twitter 来说,领英中时常推送的各种帖文却总是蔓延着一股尴尬的气息。



作者:Trung Phan,科技产业专栏记者,科技资讯平台《The Hustle》作者。编译:Valse

相比起发表自己对某个事物的主观看法,领英上的用户们往往会将一件事情当成宣传自己工作态度和成就的跳板,帖文内容中充斥着各种自我激励和表扬。用户之间似乎还形成了一种"默契",互相对各自的这类帖文点赞支持。实际上,这些内容反而是领英平台的"流量密码",能帮助发帖者获得更多关注度。

在许多人心中,西方国家的线上社交/社区平台以"心直口快"闻名,领英这种特殊的社交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又与平台本身的定位和运营有着什么关系?为了解析这一问题,《白鲸出海》特别编译科技产业专栏记者 Trung Phan 文章《Why is LinkedIn so cringe?》,梳理领英的社交环境和特点。


Twitter 上"弯曲的树",

成了 Linkedin 上的励志鸡汤

在 Twitter 上,对领英平台帖文的嘲讽早已成为了一项热门话题。很多用户都表示,领英上的不少用户动态都"虚张声势"、充满了"虚假的励志内容"、"对加班和超时工作的美化"以及"大量不合时宜的流行语引用"。如果在 Twitter 上搜索关键词"Linkedin Cringe(领英 尴尬)",在结果中吐槽的用户更是数不胜数。

部分在 Twitter 上抱怨领英环境

过于尴尬的推文 | 图片来源:Twitter

下图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也是 Twitter 上近期热度很高的一个话题。

某用户在 Twitter 上发布了一张"弯曲的树"的照片,配文"这棵棕榈树倒下了,但它拒绝死亡,于是又弯曲树干重新向上生长"。该条推文下的一条评论获得了超过 43 万次点赞,评论的内容是:"这棵树放到领英上一定会被人大做文章,而且发出来的贴子肯定尬得要死。"

果然,之后就有用户在领英上搜索了一番,然后发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尴尬的帖文。

上图左侧的领英用户首先复述了推特上的原文,然后加了下面这两段话:

"大自然总会用伟大的方式向人类展示,即便遇到了挫折,如果继续付出时间和努力,也依然会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一帆风顺地取得成功,然而挑战和挫折在所难免。不过,如果你能化失败为动力重新站起来的话,时间也许会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右边的用户甚至更加"偷懒",只照抄原文,然后加上了一些励志关键词来希望获得领英上的流量和关注。那么在领英这款产品的核心逻辑中,到底是什么导致整个环境变得这样虚假和尴尬呢?

通过调查大量论坛发帖、分析文章和领英官方技术博客(LinkedIn Engineering Blog),我发现导致领英形成如今社交环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领英对用户的定位是展示个人工作资历和身份;

2. 领英付费用户的最主要诉求是求职和招聘;

3. 领英的推荐算法在鼓励用户之间产生互动。

下面让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领英的运营策略。


领英的定位,

让用户戴上"简历面具"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最不喜欢的自我介绍文本就是简历。具体来说指的是简历上描述个人身份和工作经历的措辞方式,因为简历本身就在尽可能夸大一个人的成就。在 2019 年的个人简历上,我写了如下内容。

CFA 证书持有者,并且一次直接通过 3 门考试(没有人在乎);

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越南语(还差得远);

金融专业背景,曾带领一个跨职能团队开发机器学习分析工具(没有实质内容)。

明显能看出,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是不会这样说话的。实际上,简历中有一半的内容都不能算是事实,那么为什么简历上的内容会变成这样呢?

加拿大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 曾发表过一本名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学术论著。Goffman 在书中提出,人类在生活中会戴上很多"面具",就像戏剧中的演员一样。大多数人在工作、家庭和娱乐时间所表现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人们戴着不同的面具是为了给相应场合中的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为了避免尴尬。

带着这样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领英的问题。在领英上,我们的在线简历是与个人身份绑定的。这种设定让平台上的所有用户都要戴上能表现自己职场性格的"简历面具"。平淡的词汇、无关紧要的内容、略微夸张的描述都在简历中司空见惯。大家都在进行自我宣传,也都想要给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来源:StateOfLinkedIn

用户的现实身份和戴上"简历面具"后的领英资料对比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专业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本身就会自带一些"尴尬"元素。但更尴尬的是,领英还会时不时推出一些更加令人感到尴尬的活动,比如"请点击按钮为 xx 最擅长的技能点赞"、"今天是 xx 的入职一周年纪念日,请大家祝贺他"等等。很明显这也不是正常人的互动方式,比如我自己就从来没有说过"工作纪念日(Workversary)"这种奇怪的新词。

以下就是一位用户在参与工作周年纪念日活动后的动态。

图片来源:领英用户@PanchamShreyas祝贺维珍集团董事长 Richard Branson 任职  54  周年

每当有人脱下"简历面具",发表真实看法时,他们的内容反而会引起我的共鸣。

图片来源:领英领英平台上某些用户的"诚实"简历内容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领英本身的定位,那就是为全球专业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助力提升工作效率,帮助用户获得更多成功。从这一点来看,领英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让戴着"简历面具"的用户之间成功地建立了联系。相比之下,平台上的帖文和交流环境是否让人感到尴尬,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实际上,领英最主要的营收来源也正来自于帮助用户之间互相发现和建立职场关系。

从平台到用户,

所有人都想讨雇主和 HR 的"欢心"

从数字上看,领英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领英的 2021 年全年财报显示,公司年度总营收达到 103 亿美元。相比之下,Twitter 的 2021 年营收总额为 50.7 亿美元,Snap 为 41.2 亿美元,Pinterest 为 25.8 亿美元。

在 2016 年,微软以 26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领英。在被收购后,领英还没有公开营收细分数据。不过领英此前公开的最后一份文件还是展示了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

1. 人才解决方案(占总营收的 65%):为吸引和招聘更多优秀人才,平台上的雇主和招聘人员会购买该产品。此外这部分收入还包括个人学习和技能发展工具的销售额;

2. 高级订阅功能(占总收入的 17%):用户会通过付费订阅来解锁领英上的所有高级功能,比如高级搜索、私信、联系个人工作关系网之外的其他用户,以及查看浏览自己页面最多的用户列表等;

3. 营销解决方案(占总收入的 18%):在推送内容中展示广告和赞助帖。

如今领英的营销方案营收占比可能会提高到 25-30%,但该平台的收入来源依然主要来自第一项功能。也就是说,雇主和招聘人员是领英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类人群所付费购买的服务也让他们在平台上具有最大的话语权。

作家 Fadeke Adegbuyi 所著的《领英中的另类宇宙》一书曾写道:"每个平台都有属于该平台的'特权阶层'。在 Instagram 上,这类阶层指的是 KOL 和摄影师。在 Twitter 上则是各企业创始人、记者和明星。在领英上,'特权阶层'则是招聘人员和企业主。

雇主和招聘人员是领英平台实现其功能定位的重要基础,平台上的其他用户也很在意这些人的评价。然而,当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成为社交平台上最有话语权的角色时,这个平台还能健康发展吗?"

具体来说,将 HR 和招聘人员放在平台功能设计对象的首位,为领英的动态内容带来了 2 个现象。

1. 鼓励用户夸大自己:原文转载:http://fashion.shaoqun.com/a/935226.html


点通:http://www.ikjzd.com/w/1913
出口易:http://m.ikjzd.com/w/1317
bil:http://m.ikjzd.com/w/678
转运中国:http://www.ikjzd.com/w/1549
BNPL促进拉丁美洲区电子商务的发展:https://m.ikjzd.com/articles/158630
ACCC 对澳大利亚在线市场表示担忧并考虑引入一个新的监管框架:https://m.ikjzd.com/articles/158632
海外户外大品牌也用做KOL露营用具营销?:https://m.ikjzd.com/articles/15860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