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萧红》:听外婆讲故事

《萧红》:听外婆讲故事

《萧红》:听外婆讲故事

《萧红》剧照

腾讯娱乐上海专稿 文/法兰西胶片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关于传记片的拍法,已经有了无数案例。它可以截取主人公两个关键时间点做对比,比方说《铁娘子》,也可以单独描述一场事件,像《与梦露的一周》,或者先锋一点,用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组团饰演他的一生,那是《我不在那儿》。但是限制于后人后世的关注,有时候传记片必须减少尖锐,最容易降低出错率,也最容易概括总结的拍法,就是从她意识形态开始成形的那一刻起,精心挑选人物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然后进行攒和,这是《萧红》采取的方式。这样一来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作为普通观众,基本了解了她的全貌,二是对萧红了解通透的观众,在原型的解读性上只能得到只字片语,享受的余地不多。本质上,导演没有向观众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人物要在问题的探讨中才能深刻。每逢一景出旁白,"台词故事板"使用频繁,苏联情结与老上海情结的表述十分常规,散文诗式的角色不说百姓话。这种口味,类似于你出于一种礼仪的遵循,卧在外婆的床边,听她第N次修饰自己平淡的故事,明明是一个和我亲近的人,却又感觉离你那么遥远。

萧红从事写作的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但这条线又非常薄弱,电影可能缺少一种娱乐性,即便这部电影不需要被娱乐,但像片中鲁迅出现的那一刻,还是能造成凌驾于萧红之上的情感共鸣与观影趣味,那种元素就好像《我的唐朝兄弟》里出现了李白,虽然这是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茅盾先生对萧红的《呼兰河传》有句评价,说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必导演也会认同,但是单纯以这个标准平移到银幕中,其实那也可以是琼瑶阿姨。事实上就是如此,电影笔墨更突出的是萧红与四个男人之间的周旋,在电影里她的性格是倔强的,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却对男人抱有极重的依赖心,这让她一度陷入各种情感漩涡中,就像琼瑶阿姨饲养的各种笼中鸟,唱歌真好听,就是飞不起来,一点不自由。导演对女人的态度和每个过于善良的人一样,怜悯的多,自省的少。当电影用反复的手法不断创造"空房间"那般三情人身处一景的戏剧碰撞时,不说撒狗血,也是离现实太有距离,太荒唐。不是否认荒唐本身,根结在于表述这个荒唐的时候缺少了观点支撑。

无论怎样,片中还是有不少花心思的设计,前半部对外景的择取就比较用心,萧红挣扎在第一个封建男人的围剿中,内心一团火,可是却逃不掉,背景就是一堵北京城的红墙;与萧军相识重获新生,拿着俄式乐器无拘束地游走在更高更亮的俄式围墙边。用建筑物说明她的转变,比台词好太多,可惜之后,电影大多时候就是一个内景故事,一个缺少打扫的,只有外婆一个人居住的卧室。


TAG:《萧红》:听外婆讲故事 萧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